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ღ◈★,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内在要求ღ◈★。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ღ◈★,提出“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ღ◈★,指出“‘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ღ◈★。由“彼此契合”到“有机结合”再到“实现创新”ღ◈★,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机理和实现机制ღ◈★。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从“契合”到“结合”再到“创新”的内在逻辑关系ღ◈★,对于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ღ◈★。
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ღ◈★,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ღ◈★。这种高度的契合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通性和互补性ღ◈★。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性体现在多个方面ღ◈★。
在整体宇宙观方面的契合ღ◈★。宇宙观又称世界观ღ◈★,指的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ღ◈★。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不仅在本体论方面强调世界的物质统一性ღ◈★,在方法论方面强调实事求是二宫优ღ◈★、一切从实际出发ღ◈★,而且在辩证法方面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海博网ღ◈★、矛盾的对立统一ღ◈★,在认识论方面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ღ◈★、动力和检验标准ღ◈★,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ღ◈★,认识和实践是辩证的统一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ღ◈★。比如海博网ღ◈★,在朴素唯物论方面ღ◈★,我国古代哲学家ღ◈★、思想家提出“形具而神生”“形存则神存ღ◈★,形谢则神灭”“天地合气ღ◈★,万物自生”等思想ღ◈★。在朴素辩证法方面ღ◈★,他们提出“有无相生ღ◈★,难易相成ღ◈★,长短相形”“反者道之动ღ◈★,弱者道之用”“执两用中”“和而不同”等思想ღ◈★。在认识论方面ღ◈★,提出“知之不若行之”“知之而不行ღ◈★,虽敦必困”“行可兼知ღ◈★,而知不可兼行”等思想ღ◈★。这些思想观念二宫优ღ◈★,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先哲们对世界根本问题的看法和经验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ღ◈★,与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存在高度的契合性ღ◈★。
在社会理想观方面的契合ღ◈★。马克思主义认为ღ◈★,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是实现没有剥削ღ◈★、没有压迫的共产主义社会ღ◈★。在共产主义社会中ღ◈★,不仅物质财富极大丰富ღ◈★,消费资料按需分配ღ◈★,而且人们的精神境界也极大提高ღ◈★,每个人都能自由而全面发展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ღ◈★,中华儿女追求的理想社会目标是经过“小康”最终实现“大同”ღ◈★。根据《礼记·礼运》记载海博网ღ◈★,“大同”社会的最大特征是“天下为公”ღ◈★,在大同社会里ღ◈★,“人不独亲其亲ღ◈★,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ღ◈★,壮有所用ღ◈★,幼有所长ღ◈★,矜ღ◈★、寡ღ◈★、孤ღ◈★、独ღ◈★、废疾者皆有所养”新兴产业ღ◈★,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未来“大同”社会的描述ღ◈★,虽然与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描述无论从理论基础还是实践基础上都存在区别ღ◈★,但是作为人类文明共有成果的社会理想观在其主要特征与体现形式上存在高度的契合性ღ◈★。
在社会主体观方面的契合ღ◈★。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海博网官网网址ღ◈★,ღ◈★,社会的主体是人民群众ღ◈★。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ღ◈★,而且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ღ◈★,是历史的创造者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民本思想ღ◈★,如“民惟邦本ღ◈★,本固邦宁”“政之所兴在顺民心ღ◈★,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为贵ღ◈★,社稷次之ღ◈★,君为轻”“治国有常ღ◈★,而利民为本”等ღ◈★,这些民本思想的精华与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民群众的伟大作用具有高度的契合性ღ◈★。
在生态文明观方面的契合海博网ღ◈★。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认为ღ◈★,人与自然是一个相互联系ღ◈★、相互依存ღ◈★、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体ღ◈★。一方面二宫优ღ◈★,人的生存和生活离不开自然界ღ◈★;另一方面ღ◈★,人类又具有主观能动性ღ◈★,人们在探索ღ◈★、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可以不断改造自然ღ◈★,使之为人类服务ღ◈★。尊重自然ღ◈★、顺应自然ღ◈★、保护自然ღ◈★,是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内在要求ღ◈★。在中华传统生态思想中ღ◈★,天地万物也被看作是一个统一的整体ღ◈★,我国古代许多思想家提倡“天人合一”观念ღ◈★,强调“天行有常ღ◈★,不为尧存ღ◈★,不为桀亡”“人法地ღ◈★,地法天ღ◈★,天法道ღ◈★,道法自然”“万物各得其和以生ღ◈★,各得其养以成”等ღ◈★,这些朴素的生态文明观念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有着高度的契合性ღ◈★。
正因为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高度的契合性ღ◈★,所以才使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成为可能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ღ◈★,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ღ◈★。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ღ◈★,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ღ◈★。只有植根本国ღ◈★、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ღ◈★,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ღ◈★。我们要坚定历史自信ღ◈★、文化自信ღ◈★,坚持古为今用ღ◈★、推陈出新ღ◈★,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ღ◈★。
实现“结合”需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ღ◈★。主体是推进实现“结合”的核心力量ღ◈★。推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ღ◈★,首先要找准推进实现“结合”的主体ღ◈★,即中国共产党人ღ◈★。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ღ◈★,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ღ◈★。我们要真正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ღ◈★,自觉提升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ღ◈★,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ღ◈★,这些都是推进实现“结合”的关键要素ღ◈★。
实现“结合”需要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ღ◈★。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ღ◈★,是实现“结合”的关键ღ◈★。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大系统ღ◈★,其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ღ◈★,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是优秀传统文化ღ◈★。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ღ◈★:“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ღ◈★,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ღ◈★,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ღ◈★。”这里所说的优秀因子ღ◈★,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ღ◈★。只有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ღ◈★、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ღ◈★,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海博网ღ◈★,才能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二宫优ღ◈★。
实现“结合”需要找准科学的方法路径ღ◈★。“结合”不是硬凑在一起ღ◈★,要讲求方法路径ღ◈★。一是必须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ღ◈★、解决问题ღ◈★;二是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ღ◈★,努力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ღ◈★;三是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ღ◈★,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ღ◈★。
推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目的在于创新形成新的理论和实践成果ღ◈★。“结合”本身就是创新二宫优ღ◈★,巩固了文化主体性ღ◈★,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ღ◈★,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ღ◈★,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ღ◈★。
通过“结合”实现理论创新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ღ◈★:“‘结合’不是‘拼盘’海博网ღ◈★,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ღ◈★,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ღ◈★,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ღ◈★。”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过程ღ◈★,是相互成就的过程ღ◈★。一方面海博网ღ◈★,马克思主义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二宫优ღ◈★,推动中华文明不断实现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ღ◈★;另一方面海博网官网网址ღ◈★,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ღ◈★,赋予马克思主义以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ღ◈★,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新飞跃ღ◈★。
通过“结合”实现实践创新ღ◈★。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会形成理论上的创新ღ◈★,而且会促进实践创新海博网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ღ◈★,也是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ღ◈★;‘第二个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ღ◈★,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ღ◈★,党和国家的事业之所以取得了历史性成就ღ◈★、发生了历史性变革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ღ◈★、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二宫优ღ◈★,不断回答中国之问ღ◈★、世界之问ღ◈★、人民之问ღ◈★、时代之问ღ◈★,勇于推进实践创新ღ◈★。
通过“结合”实现制度创新ღ◈★。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对制度创新具有重要作用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ღ◈★,我们党开创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ღ◈★、政治协商制度ღ◈★,与中华文明的民本思想ღ◈★,天下共治理念ღ◈★,“共和”“商量”的施政传统ღ◈★,“兼容并包ღ◈★、求同存异”的政治智慧都有深刻关联ღ◈★。我们没有搞联邦制ღ◈★、邦联制ღ◈★,确立了单一制国家形式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ღ◈★,就是顺应向内凝聚ღ◈★、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发展大趋势ღ◈★,承继九州共贯ღ◈★、六合同风ღ◈★、四海一家的中国文化大一统传统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发展ღ◈★,既得益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引ღ◈★,也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力支撑ღ◈★。“第二个结合”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ღ◈★,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ღ◈★、理论和制度ღ◈★。
(作者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ღ◈★、北京交通大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